災后,彭澤縣棉船鎮上4000多名離島避險安置群眾重返家園,他們在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的同時,一方面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開展生產自救,另一方面借助各種力量進行新家園的規劃建設——
彭澤縣棉船鎮,因悠久的棉花種植歷史和沖積洲的地形地貌而得名。從空中鳥瞰,被31.6公里長江大堤保護的棉船島呈扇形,橫臥在長江中心,輪渡是連接外界的起點。一旦有汛情和洪水,棉船鎮便是彭澤乃至全省防汛重點之一。
今年夏季,棉船鎮經歷了一場直逼1998年最高水位的大洪水,4000多名群眾離島避險安置。洪水泛濫,帶來了損失和傷痛,當洪水退去,記者看到一個又一個溫暖的畫面。這些生動而感人的畫面足以激發災區群眾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的信心和力量,鼓勵災區群眾一往無前,踏上建設美好家園圓夢小康生活的新征程。
吃住不愁,700多名勞動力返家即就業
9月6日,棉船鎮日新村,82歲的老人豐貴正早早起床,在堤壩上迎著涼爽的江風散步。日新村是棉船島上的美麗鄉村,也是豐貴正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
因為汛期高水位,豐貴正按照當地政府統一安排被轉移出去避險,住到長江對岸的馬當鎮中心完小臨時安置點,8月6日才返回家里。“雖然在外生活得不錯,但更喜歡住在自己家里。”豐貴正對記者說,自己習慣了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7月13日至14日,長江水位一度超警戒水位3米,防汛形勢嚴峻,彭澤縣組織棉船鎮4000多群眾緊急離島避險轉移,除部分群眾選擇投親靠友外,其余群眾被送往幾所學校臨時安置。安置群眾在安置點平安度過25天,其間吃、住、醫療、安全、教育、娛樂等生活都得到妥善安置。
隨著長江水位回落,從8月6日開始,彭澤縣啟動轉移安置群眾返鄉方案。當地黨員干部和志愿者提前趕赴渡口,為返鄉群眾開辟回家“綠色通道”,安置點的工作人員幫忙收拾搬運行李,核查人數,一個不少送上車,并與海事、水上公安等部門無縫對接,安排專用艇護航。同時開動兩艘客船,通過車船聯運方式將所有轉移群眾送回村里。
中午12時,是升洲村村民何志祥一家4口的午飯時間。記者看到桌上擺了三菜一湯:芋頭燒肉、小炒魚、炒青菜、絲瓜蛋湯。老何一邊喝著小酒,一邊看著江面上來來往往的船只,神情愜意。今年73歲的何志祥身體硬朗,從安置點返家后,義務參加村里的環境整治。現在,他正鉚足勁要把田里的損失補回來。
“5畝水稻絕收,好在政府及時發放了芝麻、玉米等種子,在鎮農技員的指導下已補種下去。下一步就是好好侍弄莊稼,爭取上半年損失下半年補回。”何志祥告訴記者,對于災后的生活,他充滿了信心。
防汛結束后,棉船鎮不少青壯年選擇留在家鄉,彭澤縣因勢利導,對希望在當地就業的勞動力,引導他們到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基地、扶貧車間等就近就業,目前已解決700多人就業。
前不久,彭澤縣就業局舉辦了一場名為“災后自救?暖心送崗?綻放青春”的直播招聘會,以直播為載體,幫助因受洪災影響的勞動者、高校畢業生、退捕漁民、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招聘會上有10多家當地企業參與,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
升洲村村民何磊夫婦是此次直播招聘會的受益者,他們都在家對岸的磯山工業園順利找到了工作。夫婦倆原本在江蘇無錫一家企業務工,今年汛期專程返鄉抗洪。現在,何磊夫婦有了穩定的收入,工作之余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和小孩。對于這樣的安排,他們感到非常滿意。
日落前,何磊夫婦乘坐當天最后一班客船回到棉船。一到家,妻子就從冰箱拿出肉、魚、蛋,她要給老人和小孩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太陽金色的余暉灑在農家小院里,家家戶戶傳出的炒菜聲,屋內飄出的飯菜香,讓這個曾經歷經洪水肆虐的長江島村變得生機勃勃,煙火氣十足。而打鬧玩耍的孩子們,則給村里帶來無限活力。